文章详情

在争议与挑战中前行:通用型AI代理能否突破成本、技术与市场的多重障碍?
在争议与挑战中前行:通用型AI代理能否突破成本、技术与市场的多重障碍?

在科技界的春风中,一款名为Manus的产品如同一颗突如其来的流星,瞬间划破了夜空,吸引了无数目光。这款号称全球首款通用型AI Agent(人工...

更新:

2025-04-02 18:24:01

在科技界的春风中,一款名为Manus的产品如同一颗突如其来的流星,瞬间划破了夜空,吸引了无数目光。这款号称全球首款通用型AI Agent(人工智能代理)的产品,由国内创业团队Monica.im精心打造,它的问世,无疑在科技圈内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。

Manus官方宣称,它是一款能够连接思维与行动的通用人工智能代理,不仅擅长处理各种任务,更能听懂复杂指令进行推理,并顺滑对接完成任务的各个环节,将最终结果呈现给用户。例如,若要让Manus筛选简历,用户只需将存有简历的压缩包发送给它,随后便可静待结果。Manus会自动解压文件,提取关键信息,评估候选人,并整理成表格,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工作。

然而,伴随着Manus的爆红,争议也随之而来。发布之初,它就被冠以“炸裂”、“拳打ChatGPT”等名头,风光无限。但很快,质疑声四起,有人认为它过度营销,技术并无太大突破,实为“套壳”产品,噱头远大于实际能力。甚至有传闻称,其内测邀请码被炒到了天价10万元,而它在某平台上的官方账号也因“违反平台规则”被冻结。尽管Manus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季逸超回应称,账号被冻结可能与第三方提及的加密货币诈骗有关,与Manus的运营无关,但这一系列事件无疑加深了外界对Manus的疑虑。

那么,这款备受瞩目的产品,究竟是真正的技术革新,还是营销噱头呢?

从用户反馈来看,Manus的评价极为两极分化。一部分人认为,Manus让AI Agent又上了一个台阶,即将抢走打工人的饭碗;而另一部分人则坚持认为,它只是个套壳工具。Manus的“封神”之处,在于其处理复杂任务时的自主性和连续性,以及作为全球首款通用型AI Agent产品的身份。然而,这些亮点也遭受了不少质疑。由于Manus处于内测阶段,大多数用户尚未真正使用过该产品,目前对其“惊艳”的评价大多源自官方发布的演示视频。部分从业者认为,Manus的真实能力有待进一步考量,其所谓的“通用性”也存在套壳嫌疑。

尽管争议不断,但不可否认的是,Manus在用户体验上确实下足了功夫。它减少了操作步骤,执行过程中无需反复与AI对话,还可以关闭界面,这都是过往AI Agent产品所不具备的。AI博主自动华认为,Manus重新定义了AI应用的价值指标,由重视DAU(用户留存)变到AHPU(Agentic Hours Per User,用户使用AI完成任务所耗费的时间)。这种以提效为核心的产品定位,让Manus在市面上众多AI Agent产品中脱颖而出。

然而,在速度提升的同时,准确率也是Manus需要重点考虑的要素。Manus官方指出,其在GAIA基准数据集中的表现虽然超过了OpenAI的DeepResearch,但仍低于人类平均正确率。由于产品还未大范围铺开,从业者对其实际效果持怀疑态度。很多博主在测评中发现,Manus在处理中等复杂的任务时出现了长耗时问题,且在访问需要登录的网站或处理付费墙内容时也会出现卡顿,仍需用户手动接管。

面对诸多挑战,Manus的未来之路并不平坦。成本问题尤为突出。据自动华透露,Manus单任务运行成本约2美元,虽然仅为竞品DeepResearch的1/10,但相比其他AI产品却昂贵得多。在当前国内大模型产品普遍免费的背景下,这种AI一次性完成高质量结果对应的付费模式还有待探索。同时,Manus还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压力。豆包和百度的AI Agent各有市场定位和技术优势,未来可能会通过技术升级或差异化竞争缩小与Manus的差距。

Manus还需要解决AI Agent普遍存在的问题,如对用户问题理解不清晰、复杂问题拆解能力有限等。这些问题归根究底还是依赖于大模型的基础能力,而Manus并没有在这方面做出强技术突破。因此,尽管Manus的火爆让很多人眼前一亮,但不少投资人和从业者仍持观望态度。他们认为,虽然看好今年AI Agent的发展,但Manus并没有带来太大的惊艳感,核心技术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性提升。

Copyright © 2024 版权所有:星火智游网 闽ICP备2024051747号